1、品三国论智慧之英雄惜英雄
三国《三国演义》开篇就讲“古话说,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春秋之际,五霸争雄。战国之时,七雄并立。最后一统于秦,秦灭亡后,楚汉相争,最后又一统于汉。”(五霸:《史记索隐》--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;《荀子·王霸》—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。)前后共7种说法,学界也暂时没有统一定论,“分”和“合”,这句话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,很多人甚至把它当作口头禅,如果你仅仅是随便说说,不理解也没有大一统的观念的话,我想你也只能随口说说,也没什么意思。这句话后半段就做了说明,大家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,当然这是我们老祖先利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,认为历史就有这么一个规律,一个朝代一般两三百年一更替,上等的朝代三百年以上,中等的两百多年,中等偏下的,一百四五十年,下等的,八九十年,百来十年,差的十几二十年,三四十年,五六十年不等,由此引起我们后人的重视,我们随时要有一种忧患意识。在国家动荡的时候,为国出力,坚信最终一定能统一,天下太平;在国家安定的时候,解决实际困难,为民解愁,预防随时到来的瓦解现象。
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爆发“黄巾起义”,历史上任何一次起义(革命),都必须要有:口号、纲领、军队、武器、组织。你为何要革命?好好的社会你革命能成功吗?所以“黄巾”他必须提出他的正当性,不然在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,故它提出口号: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,公元184年,也就是光和七年,“光和”是汉灵帝刘宏第三个年号,当年底更改了第四个年号“中平”,这年正好是甲子年,这四句话意思就是“当朝腐败无能,不能为人民提供服务了,相当于‘死’了,我们黄巾军到时建立的,好的政权就是黄天,我们在甲子年革命即将成功,将建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清廉有为的政权,天下自然吉祥和顺。” 接着画面来到三人都在看募兵告示,刘备看了之后长叹一声,张飞转身就怼他说大丈夫不思为国出力,长吁短叹,算什么大丈夫。声如洪钟,理直气壮,刘备听了也不辩解,也不争吵,只是又叹了一声走了。关羽看了,脸上流露出纠结的神情,但是也是一言不发,有话只在心里说,嘴上一个字也不提。只有张飞听风就是雨,火急火燎地,看见谁都想干预。从这里我们初见了张飞的性格,非常的急躁,后来我们也知道,他就送命在他的性格上,这样的人现实中很多啊。
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“性格决定命运”,那么什么是性格呢?那什么是“性”呢?“性,人之阳气性善者也。”这是《说文解字》中的定义。《广雅》中说“性,质也!”表示人的本性,具有生命力,创造力,向上提升的能力。在下认为除此之外,应该表示人的习性,惯性,习惯,长期养成的做事方式,等。“格”:表现出来的品质,风度。格乃格调,所以“性格”一词着重点还是在“性”上,所以一个人从小养成了什么习惯,一辈子都很难轻易摆脱掉。古人云:“从小看大,三岁知老”。由此可见,养成的习惯不易更改,将影响我们一辈子几十年。所以近年来流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,我认为准确的说要从怀胎就开始,所以西方也很重视胎教。要从怀胎的第一天开始,到三岁结束,一共四年,至少1400多天,每一天,每一分钟所说的每一句话,每一件事都要经得起推敲过关,要这样估计就能生下一个习惯很好的孩子,可是人是有情绪的,不可能每分每秒都那么完美,那么机械的执行,所以生下来的小孩必定是千奇百怪,多种多样的。如果说假设每个父母都像“机器人”那样完美的执行整个过程,那生下来的小孩个个都是规规矩矩,一本正经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那不就成了“死水一潭”,毫无生机了吗?所以凡是无绝对,有利就有弊,终难将全部“好处”让你一人占尽。张飞就是什么事情都写在脸上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没有分寸,这就是今天“典型西方人”的特征,我们的学生正学得热火朝天。关羽自幼读过《春秋》,腹有诗书,颇知礼仪,所以他处事相对稳重,但是由于嫉恶如仇的性格,在老家替人出头,失手打死了人,惹了人命官司,心情复杂,十分纠结。想去投军吧,万一别人发现了他的身份,还会不会要他,会不会将他抓起来法办领赏,如此小命难保。不去呢,堂堂九尺男儿,不思报国,空有一身武艺无处使,下半辈子只能落得个东躲西藏,混吃等死,心有不甘,想到此处,万分痛苦,无以言表。也只能是打掉了牙齿往肚子里咽啊。而刘备呢,心想:“自己本是汉室宗亲,从小立志,遍访名师,学有所成,常思报国,可是如今朝廷却宦官乱政,腐败无能,国家动荡,民不聊生,贪官污吏当道,到如今都还没有一个德高望重之人站出来收拾一下如今的残局,弄得有识之士报国无门,心中也是五味杂陈,感慨万千!”这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,故而只能叹息,一切的话都在叹息中。
张飞民间形象张飞,我们大家都叫他“莽张飞”,四川现在都还流传一个词“莽娃儿”,就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很冲动,因此我们都知道张飞是直肠子,他看不懂刘备的心理状态,只能以自己的见识来评判别人,以为刘备是一个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酒囊饭袋,混吃等死的主,所以他理直气壮地怼他,他可能也没什么坏心眼,只是见识短浅,比较幼稚,比较单纯,没有见过世面罢了。现实社会的很多人,何尝不是如此行事呢?天底下哪有屠夫不卖肉的?他就是不卖,不仅不卖,还把肉用重磨压在井里,还安排仆人在那里守着,让人自取,还说不要钱,你说奇怪不奇怪?一般屠夫卖肉是为了讨生活,所以规规矩矩,凌晨就起床收拾准备,天刚蒙蒙亮就开始叫卖,“新鲜的猪肉,快来买了”,而这个张屠户到太阳晒勾子(屁股)了,还在家里没来上工,还请了工人守井,可见他不靠这个生活,拿今天的话说他要么有投资,要么家中有钱,要么有积蓄存款,要么家里有矿,做屠夫只是个兴趣而已,今天想起了过来穿上屠夫服表演一下Cosplay,明天练了几招刀法高兴了过来表演一下花式切肉,全凭自己心情,想来就来,没有定准。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看出他性格豪放,狂荡不羁,好交朋友,乐善好施,重情重义,把钱财是看得很淡的人了。
关羽演员关羽让众人分肉,自己却不取,这是何道理?可能今天我们学习了西方那套之后,很多会说这人真傻啊,简直就是一个四肢发达,头脑简单的傻大个嘛。自己费那么大力气才搬开的磨盘,自己好歹取一块回去补补身体,也不让今天的力气白花了。在西方我想他就是取拿一块,两块,三块,大家也不会有意见,因为这本来就是他拿出来的,是他的战利品。可是在中国社会就不一样了,你既然开口说叫众人分肉,送与大家,就是一心为公,不能存私,就要有始有终全部分与众人,表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大家都会真心感激你。但是你如果拿了一块,就表示你不是为大家服务,你是先考虑自己,顺便把大家捎上,这个意义在中国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所以拿一块跟拿十块,百块意义是一样的。只要拿了大家对你的看法评价就不一样,一个是“一心为公”,另一个是“一心为私”,完全就变成了对立的了。关羽自幼饱读诗书,所以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普通老百姓取肉都不给钱,其中一个“财主”打扮的人,就开始大喊要买肉的,此时也想让其仆人取肉,占点小便宜,他非叫他拿钱,因为他是来买肉的,但是拿了钱还是分与众人,自己一个铜板也不留,就是这个道理了。由此也可看出其忠义正义的性格身影。关羽把磨盘搬起来之后,他问放哪儿,仆人说放回原处,但是他却没有听,反而是扔在地上,这是何道理?接着还说叫大家分肉,说这肉是某家相送。很多看官此刻就会说了,既然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听仆人的话,何苦还有此一问,这不是多此一举,瞎折腾人吗?按照西方人的理论确实如此,多此一举,故意让人难堪。可是中国社会就不是这样理解了,倘若关羽不问,他直接放回原位,众人皆会埋怨他,说他坏话,失望离去。他也很没面子,很难堪。倘若他把磨盘直接扔地上,这样众人倒是开心了,可是又显得他霸气外露,凶神恶煞,成了反面形象,仆人回去禀告张飞将会添油加醋往死理地说那厮如何无礼,蛮横霸道,张飞听了肯定生气,上来自然就二话不说,两人不战个两败俱伤不会罢手。关羽开口问了仆人,仆人然后说放井盖上,这时关羽不听,就把仆人也“拉下水”了,仆人回去就不敢添油加醋胡乱地说一通了,只会照实说来,这样张飞不仅不会生气,还会高兴,认为等了好久终于有英雄能移开磨盘了,定要与他好好交流交流,结为知己朋友。但是心中这样想,见面却不能马上这样表现出来,如果张飞上前就说,磨盘是你搬开的,你叫什么名字,我们来比试比试吧,关羽肯定当做是小孩子发烧说胡话,不会理会。接着他又说你那么厉害,我也很厉害,我们交个朋友吧,关羽肯定还是不会理会,心想如此轻佻之人,不足为友。那这个机遇就白白地流逝掉了嘛。所以中国社会处事,外国人一般看不懂,我们是“不打不相识,英雄惜英雄”。这点张飞还是明白的,虽然张飞这个人性格有缺陷,但是也并非全是草包,所以他一上来先是把关羽的绿豆捏成豆粉,使劲激怒关羽,这样才能见识关羽的真实水平嘛。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,要想让一个人发挥他最大的水平,就是要激发他的潜能嘛,最好的办法就是“激将法”嘛。于是张飞如愿以偿跟关羽试了身手。
刘备塑像刘备观察了半天,感觉此时不结交两位英雄,他日再没有更合适的时机了,于是决定出手,但是在中国社会劝架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,劝得好就好,不好就白挨一顿打。要劝架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,有没有那个威望,不然往往是事与愿违,当然结果我们也看到了,刘备还是有他的一套。第一步上前用自己的实力把两人摁下来,第二步拱手行礼表示对双方都很佩服,告诉对方,我与你们二人素不相识,我不是其中一方的援助力量,请大家消除戒备。第三步当然还要声情并茂地把这些话表演出来,不然效果是达不到预期的。在中国社会,你不开口则已,一开口就见高低。有没有水平,有没有能力,是个什么性格的人等等,谈话间别人就对你做出了评估。所以刘备这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铺垫,递进,拿捏得恰到好处,营造了一个和谐,轻松,友好的谈话氛围,瞬间让剑拔弩张的两人谈笑风生,也让三人的关系立刻上升到了一个奇妙的高度。自然而然张飞就会邀请两位到家里吃酒叙谈,加深了解,以便结为好友。所以在中国反而是不打不相识,武力斗争一番反而交上了好朋友,这对于老外来说,简直无法理解,两人相斗就是敌人,怎么你们还成为了好朋友,简直不可理喻,所以不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难以体会和理解其中奥妙的。
刘关张塑像三人因不打不相识被张飞邀入家中吃酒,席间叙谈刘备想起往事:一个人单打独斗,终难成气候,不觉感伤,欲同二人结为生死兄弟,可是今天才第一次见面摆谈,就说我们三个结为生死兄弟吧,估计另外两人会觉得相当唐突,基本不会太愿意,错过了这次机会,估计以后就更加困难了,另又恐迟则生变,万一这二人期间又跟其他英雄相识,也有人提出,那不是自己就没有戏了,所以权衡再三,刘备决定择日不如撞日,干脆今天就把这事办了,可是这样的“急事”常规来说应该是“缓办”最为稳妥,所以刘备以非常手段行事。第一步卖关子,第二步叹身世,第三步跪下哭诉。声情并茂,感动了两人,最后两人都为他叹息,说何不早说呢!他要是早说,一上来就说,你看看是啥效果。现在大家都学西方那套“直来直往”、“直截了当”,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是封建糟粕,是残留余毒,太啰嗦不耿直,老是拐弯抹角,谁有那个闲工夫听你扯那么多,应该被彻底废除。应该学习西方一是“一”,二是“二”,这样简单,给人没有那么重的负担,可以更轻松,更快乐的生活。
刘关张戏剧扮相刘备之所以“拐弯抹角”一步步深入,采取“迂回”战术,这其中其实是有大智慧的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曲成”,你看看现实中,但凡很直,很端正的树,老早就让人给砍掉了,“直截了当”,直的树都被截断了,长不大,很难成气候。还有高山,你看修公路,都是弯了又弯,最后上山顶的,有哪个修一个直线上山的?你假设能修,那坡度得多大,有几辆车可以上去,不等于是浪费钱财,干一件无用的事情吗,近年来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有山路十八弯的视频,评论区很多人就吐槽了,这是谁设计的啊,这么弯,得延长多少距离啊,得浪费多少时间才能开上去啊,一点也不科学,我不禁想问这是西方的书“毒”多了吗,动不动就不科学,科学就代表一切吗?已经完全失去思考分析能力了。由此可见,中国人还是要多读中国书,多研究,体会学习老祖宗的智慧,才能走出一条更加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。
蜿蜒的公路因此在中国社会说话做事都讲究“分寸”,拿捏“火候”,我曾经年少时也学的这一套,也深信“直截了当”可以提高效率,后来屡屡碰壁才不断反思,到最后学了易经才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妙所在,不禁感叹,如此好物,竟然被大家束之高阁,成为摆设,成为古董装饰品,实在可惜!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源在易经,所以它是“阴阳文化”,说“是”的时候也包括了“不是”的意思;说“不是”的时候也包括了“是”的含义。我们是“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”的。所以刘备说一大堆还拐几个弯,其实是铺垫,突出“正事”的重要性,有强调的含义。这不是啰嗦废话,有其意义所在。它更符合人性的特点,“道法自然”的精神,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,并非糟粕。
刘关张铜像这样讲完之后关、张二人才会十分感动,深信不疑,刘备这时提出与二人结为生死弟兄,二人也就觉得恰当好处,乃是天意恩赐,往后两人的内心才会始终如一,不会轻易变节。倘若今日的基础打得不牢,过一段时间与两人或者其中一人慢慢闹矛盾了,就觉得后悔了,想改换门庭了。这样的事现在社会上比比皆是,刚合伙几个月就闹翻了,就不能相容了,就要分家了,最后还不欢而散,连朋友都没得做,所以可见玄德公的确有一套。现在网上有很多评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,是空手套白狼白捡的。这看来是大家“直截”的东西看多了,在下愚见认为刘备可不是白手起家,他是用他的学识能力投资入股的,拿今天的话,他投的是轻资产,也是资产啊,换做张三李四未必就能“空手套来白狼”了。所以这个中智慧大家要好好琢么体会,不要动不动就“直来直往”啊。
砍断的直树说罢三人就准备香烛来到张飞家后院举行结义仪式,张飞家在当地颇有财力,拿今天的话,也是住的花园别墅,后院是一大片园林花园--桃林,正值桃花盛开之时,那在桃园结义到底好不好?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别人春风得意时,就开玩笑说,你又走桃花运了吧!所以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是象征男女之间的爱情,它的花语是“爱情的俘虏”。然而三个哥们是友情结义,却遇到一个“爱情俘虏”的象征,由此可见,刘关张三人今后的结局不言而喻。有人会说这又不是他们故意选择的啊,正因如此才代表“天意”的暗示,预兆、征兆啊。可惜此时三人正春风得意,有点轻微的得意忘形,就没有察觉到那么多了。如果注意到了,做出因应,也是可以改变的、至少可以改善许多,可惜啊!
桃园三结义那结义需不需说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”这样狠毒的咒语吗?就没有别的可说了吗?当然不是,因为刘备如久旱逢甘霖,雪中送缸碳,好不容易迎来及时雨,高兴过了头,得意忘了形,一心只想加强团结,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。顺着这个节奏就自然而然地说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“绝句”,我们中国人常讲“祸从口出,一语成谶”,经常说饭可以乱吃,话不可以乱讲,这都是先贤留给我们的智慧,我们不要自以为是,认为这些都是封建迷信,糟粕余毒,不科学的东西,就不去学习琢磨了……当时刘备也是非常高兴,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,所以也就没有平时那么谨慎把细了,但是从后来的结局可以看出,这句话对刘备的束缚很严重,是一个很大的包袱,尤其在关羽败走麦城后,刘备就被这句话一直压着,搞得很多决策不理智,一反常态,接着张飞又让人割了头颅,使得他备受压力不得不挥军东吴,为关张报私仇,一方面也让孔明的“联吴抗曹”的国策土崩瓦解,另一方面也让军士、百姓都对刘备“另眼相看”重新评价。之前那个满怀仁义,一心为公,决心毕生中兴汉室的“玄德公”在那一刻“死”了,回归身体的是那个有血有肉,跟大众一样有私心杂念的普通人--刘备。至此刘关张三人也陆续去见上帝,也兑现了当初的“承诺”。这正是“成也结义,败也结义”。
大家对这一集还有何看法呢?还看出了什么智慧呢,欢迎交流,谢谢!
举报/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