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信息 > 行业新闻 >

“数以亿计”的文物腐蚀殆尽?文物局:基本属实,专家却难以解决

关键词:行业新闻

日期:2022-11-29 21:11作者:admin
我要分享

  自人类出现文明,其历史也有数千年的时间,“文物”成了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;以中华瑰宝为例,自夏商周起,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,越来越多的古墓也在不断发掘中。说到考古发掘,这就引出了一个争议性的话题,考古专家发掘古墓,究竟是对还是错呢?有人觉得,古墓中的文物代表中华历史,发掘很有必要,但有人却持相反意见,甚至将考古与“盗墓”相提并论;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,一则报道又引起了轩然大波,但专家却称:难以避免。

  这则报道出现在2005年,有媒体称:目前馆藏文物正以每年“数以亿计”速度腐蚀殆尽;消息一出马上引起了巨大轰动,各种对博物馆、考古专家的“谴责之声”不绝于耳,甚至有不明就里的朋友公开批评“将文物从古墓中挖出来,自己又不能保护,就知道收门票挣钱!”对于这一问题,国家文物局马上对报道内容进行了核实,结果竟然是:基本属实。

  对此,2014年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,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、国家文物局局长“励小捷”表示:2002年至2005年期间,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“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”,其最终结论是50.66%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范围内,遭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230万件,占比约16.5%;其中腐蚀最快速的是各类出土文物,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“断章取义”,又开始对众多文物痛心疾首了,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。

  需要承认,文物承载着千年历史,如建鼓底座、越王勾践剑、后母戊鼎等,它们有的至今“无法复制”,有的是“世间孤品”,如果遭到腐蚀,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;但这里要说的是,各类文物,尤其是出土文物,随着时间的推移、环境的变迁,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蚀损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。说到这或有朋友会愤愤不平地说“胡说八道,既然明知道会腐蚀,干嘛还要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,说来说去就是为了赚钱!”

  需要解释一下,“文物”的价值不在于金钱数字,其最大意义是佐证历史;对此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,虽说有“华夏五千年”之说,但真正能追溯的仅有2300年左右,且还是不完整的,这就需要青铜器的铭文、竹简、帛书、纸张等出土文物来填充。如果说“出土文物”容易遭到腐蚀,那么这些东西埋在地下将遭到更大的破坏;考古队并不是什么古墓都挖,诸如秦始皇陵、乾陵等,这些古墓至今未被破坏,且目前科技尚无法解决“瞬间氧化”的问题,因此专家是不会轻动的。

  直白点说,“文物腐蚀”不仅是我国情况严重,从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现状来看,文物保存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;仍以我国文物为例,数千年朝代更替,每个时代都有其标志性文物,这就需要专家将文物根据质地、性能分类,对它们的保护要求也不一样。最初级的,各地博物馆都会采取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保存文物创造条件,一般来讲, 15~18℃的温度和50%~65%的相对湿度对各类文物都比较适宜;此时专家们就会在展柜、或整体室内安装温度计、湿度计等专业设备,并需要专人实时监控,从而根据其变化采取必要的措施。

  这还仅是一方面,最难解决的还是现实环境,空气污染几乎成了专家们无法解决的问题。实事求是的说,现代空气中都含有一定的有害成分,“毒气”会对银、青铜、铅等文物造成锈蚀,对丝织、纸制或皮革类文物同样有着不可逆的腐蚀;最明显的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,几乎对所有有机物都会造成伤害,但这无法解决,无论是游客还是博物馆工作人员,都无法避免产生二氧化碳。

  除此外还有阳光的直接照射,自然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同样会造成文物的变质,这就是博物馆为什么挂有“禁止拍照“的原因,至于有多少人遵守,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;与之类似的还有展柜、展台等,还要与墙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潮湿,很多时候文物吸收的湿气甚至能影响室内空间的整体湿度,这点也仅能工作人员频繁的检查和监控才能发现。

  说到这就要着重介绍一下纸张类文物了。纸张文物是佐证历史最直接的证据,但也是最难保护的文物,如文献、图书、字画等,其本身就容易吸水,这就造成室内湿度很难调节;不仅如此,如果湿度过低,纸张还会出现褪色、纸张变脆等情况,因此博物馆的纸张、纺织类文物一般都在专门的、且光度较弱的环境中保存。对于纸张、绢帛类文物,古人早有对其保护的专门解释,《画禅室随笔》有“五不可”,即:灯下不可,酒后不可,雨时不可,妄加批评不可,不懂画之人不可;通俗点说,就是“能不看就不看”,但对于爱字画的人来说,这五点很难做到。

  正因为“保护难”,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“单霁翔”言辞恳切地表示:博物馆文物藏品家底不清、保管环境质量不佳、安全保护状况不力、保护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,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;对此国家文物局做完调查后也坦诚公布数据:馆藏有机物的腐蚀,铜铁器的腐蚀、生锈,每年造成的损失“数以亿计”。对于文物现状,文物局也列出了“四大杀手”,即:文物库房条件不达标、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匮乏、科研和运行经费严重不足、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等。

  为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,国家文物局将在“十一五”期间陆续投入6亿资金,专门用于改善博物馆的保存环境;另外在2011、2012、2013年内安排专项资金,文物修复的资金达8.17亿元。其实,国家文物局早就意识到了文物保存的问题,一直在联合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,对文物保护进行专项科研攻关;截至目前,对于国家一级、二级和三级等重点文物的保护投入力度尤为明显,各类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。

  但国家文物局同时指出,目前很多富有地方文化的文物依然是保护的盲点;虽然有些县级、民办、行业博物馆中的某些文物同样属于“国宝级”,但系统的文物数量、质量等仍难以统计,此后会加大此类博物馆的监督检查力度,加强藏品的管理。

  举报/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