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信息 > 行业新闻 >

村民不识货挖到文物后当中药卖给药铺,谁知竟是三千多年的国宝

关键词:行业新闻

日期:2023-02-04 15:56作者:admin
我要分享

  对于埋在地下的东西,人们向来是十分感兴趣的。盗墓者希望凭此能发一笔横财;考古人员希望通过文物了解历史;而作为农民也希望在耕地时挖出一些瓶瓶罐罐。不管是金银珠宝还是青铜瓷器,只要是古人埋在地下的物品,都是古董文物。

  可有一样东西有着悠久的历史,更有极高的史料价值。但是在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却弃之如敝履,遭到了惨不忍睹的破坏毁灭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殷商甲骨。从公元前11世纪商纣帝辛灭亡算起,至1899年被人们认识发现,甲骨文“隐姓埋名”了整整3000年。

  清末时,居住在殷墟,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翻土时,常常翻起有刻文的甲骨片,但他们都不知道这是何物。当地人称之为“龙骨”,与之十分巧合的是中国中药之中,有一味叫“龙骨”、“龙齿”的药。因世人从未见过龙,所以就用这些古骨、甲片充之。

  无论是甲还是骨,人们都将它研成粉末,当作是治伤口的“刀创药”。因出土的数量极大,于是药铺开始收购甲骨,虽然一斤只有数钱,但对于农民来说这已十分满足。后来,药铺不再收刻有文字的甲骨,于是人们就用刀具将甲骨上的刻纹铲除,再去出售。而且,有的药铺碎小的甲骨不收,这样许多小块或大块上刻纹不易被铲除磨平的甲骨,都被丢弃或回填地下。

  可想而知,有挖掘、有销路,一条产业链就此形成并很快风靡起来。同时,“龙骨”的药用功能也在被一步步放大,原本是刀创药,后来竟发展到能治百病。随着甲骨供销的扩大,挖掘甲骨之风愈演愈烈。

  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,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身患疾病,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了一种叫龙骨的药。王懿荣是光绪六年的进士,也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,当他看到这些上面刻有文字的甲骨时,不禁大吃一惊,他马上辨认出这些文字是商代遗文。随即,他立即高价收购甲骨,每板出银二两。

  其后,湖广总督端方紧紧跟上,按字数计价收购,每字出银二两五钱。如此厚利出乎人们的意料,古董商开始高度重视,争相收购甲骨的同时又鼓励更多的人去乱挖乱掘。于是村民们争先恐后,不遗余力开始大规模的挖掘。

  据有关资料显示,小屯村口、村后、田中所挖出的大坑、小坑不计其数,除了自己的房子外,几乎全被挖遍了。古董商坐地收购,外国人有时也在小屯村出现,一时间家家有骨,人人有甲。那些碎小的甲骨被扔在一边,皆有孩童拾取。有些甲骨是数人合挖,售出后再分得红利。那个时候,小屯村村民已无心耕种,靠挖甲骨为生。

  清末时期还是封建时代,小屯村的耕地大多为地主所有,村民们起初挖掘时地主并不过问,后来见利益丰厚便从中抽取利金或雇工挖掘。有人在夜间盗掘,田主则派人监守,于是监守与偷挖者往往大打出手。还有人甚至在田间搭席棚、起炉灶,昼夜挖掘,所得甲骨有数车之多。

  据记载,小屯有位地主叫张学献,他在自家菜园里挖出大量甲骨而致暴富,后来还遭到土匪的绑票,为了甲骨差点落得家破人亡。1920年,适逢天灾大旱,农民无以为生,又开始了另一波挖掘甲骨的大潮,不仅是小屯本地人,就连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参与,挖出的甲骨基本都出售给了外国人。事实上,从清末到民国、北伐战争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,小屯村在长达50余年的时间里,挖掘甲骨从未停息过,这座地下文物宝库所遭到的破坏可谓惨不忍睹。

  自从甲骨文的价值得到肯定后人们大肆挖掘,这虽然是破坏行为,但话又说回来,这些被出售给古董商或是外国人的甲骨至少还是被保存下来了,比起之前刻文铲除被研成粉末当中药总是要好很多。甲骨文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浩劫,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宣告结束。

  举报/反馈